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从红色足迹到田间课堂
本篇文章1340字,读完约3分钟
从革命旧址的红色足迹到乡村振兴的田间课堂,这个夏天,一支支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乡村,用脚步丈量热土,以行动传承薪火。他们走进老区讲述党史故事,深入农户调研发展需求,在党知识课堂播撒红色火种,让革命精神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当青春遇上乡土,青年学子正以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推动红色文化“活”起来、乡村振兴“潮”起来,让信仰的种子在广袤农村生根发芽。
7月8日上午,南宁理工“青音向党萤火实践团”出发前往“中国第一个村民居委会”,为深入感悟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村史展览馆。馆内珍贵的照片、实物和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该村作为新中国基层民主建设“居委会”的辉煌历程,以及几代村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感人故事,走进村史展览馆,时光仿佛在此沉淀。泛黄的老照片里,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们围坐在简陋的土坯房前,热烈讨论村务的珍贵场景——那是中国基层民主最早的生动实践。玻璃展柜中,一本1954年手写的《村民自治章程》格外醒目,工整的钢笔字迹虽已褪色,但"民主选举""集体决议"等字句依然清晰可辨,见证着村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的朴素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第一村民居委会前的合影。秦颖雯 供图
墙角陈列着一台老式木质投票箱,表面斑驳的漆痕诉说着岁月沧桑。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年村民们用废旧木板自制的,曾承载过无数张决定村庄命运的选票。一旁的展墙上,悬挂着历任村主任的黑白肖像照,他们中有扛过枪的老兵、种粮能手和乡村教师,不同面孔背后是同样的信念——"为人民服务"。
最引人驻足的是"红手印"展区。1978年,18户村民在一份分田到户的倡议书上按下鲜红手印的复制件(原件藏于国家博物馆),与旁边改革开放后村里第一张集体企业营业执照、第一台拖拉机照片形成鲜明对比,无声讲述着从"大包干"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诗。
图为村书记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村民自治的发展史。秦颖雯 供图
展馆中央的电子屏正循环播放纪录片:满头银发的第一任村支书对着镜头回忆:"那时候,我们连办公室都没有,就在树下开会,但大伙儿劲头足啊!"画面一转,是今日现代化村委会大楼前,年轻村干部用手机直播卖农产品的场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红色基因在基层治理中的传承与创新。
随后,团队走访了3位老党员。今年83岁的老党员“韦焕能”,深情回忆了当年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建设家乡的峥嵘岁月。“当年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是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你们年轻人要永远跟党走,把这份精神传下去!”老人朴实的话语让在场学子深受触动。
图为位老党员韦焕能与实践团成员面对面交流。李玉秀 供图
在韦老珍藏的牛皮纸笔记本里,至今仍完整保存着1952年冬第一次村民大会的原始记录。泛黄的纸页上,蓝墨水书写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十二月七日,于村口老槐树下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到会六十七户代表......"记录中详细载明了农具分配方案、冬耕生产计划和扫盲班开办事宜,字里行间透露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页脚处用红笔画着的五角星标记,韦老解释说,这是当时对重要决议的特殊标注方式。这些褪色的墨迹,不仅记录着新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第一步,更镌刻着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印记。
图为韦焕能老人为实践团成员讲述当年会议的场景。秦颖雯 供图
通讯员:张雪鹏,莫先志
标题: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从红色足迹到田间课堂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