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西昌暑期实践团:彝族文化的双重瑰宝——语言与漆器的千年传承
本篇文章1952字,读完约5分钟
四川大学西昌暑期实践团:彝族文化的双重瑰宝——语言与漆器的千年传承
文/程琢 郑梓涵
2025年8月4日,“四川大学彝族漆器文化进校园”社会实践团队,饱含对彝族漆器以及彝族语言等彝族文化探索了解的热情,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以及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来到四川省西昌市漆器工厂和诺苏书屋,在8月4日至8月8日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以及彝族特色语言展开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实际观察,动手体验,专家讲解,以及与传承人深度对话,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展现在更多人面前。
彝族漆器——千年工艺的匠心与创新
彝族漆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复杂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一位家族传承的非遗传承人,分享了这门手艺的过去与未来。团队也有幸参与体验了彝族漆器绘制图案的工序,深刻理解每一个图案背后蕴含的彝族人美好的祝愿与期待。
图1团队正对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
匠心
彝族漆器制作需经历复杂工序,分为做胎、髹漆、修饰三个阶段。天然大漆对温湿度要求极高,须保持27℃、75%湿度,精品漆器需一年以上自然干燥。传统漆器以黑、黄、红三色为主,黑色象征万物起源,黄色代表光明,红色传递热情。纹样如羊角纹、云朵纹,体现了“万物有灵”的信仰,漆器上纹样虽时常变化,但不变的是彝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非遗传承人也希望能让这一个个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的彝族漆器被更多人知道了解。
图2 图3 彝族漆器
创新
过去,漆器制作“传男不传女”,但这位传承人打破了这一规矩,得到了家族的支持。如今,她的工坊中有32名员工,包括十多名00后年轻人。他们为漆器注入现代设计理念,并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传承人表示:“创新是让漆器走进现代生活的关键。”传承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手艺的精湛与传承,也要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生活接轨,不断发展创新,在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的潮流趋势或是人们生活习惯,创新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物品;这样既满足能发扬传统文化的需求,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生活。
图4 漆器工厂女员工绘制漆器
平衡
天然大漆,又称“生漆”或“国漆”,是从漆树的韧皮层割取的乳白色树液,经氧化后变为棕黑色。其特性有天然环保、耐酸碱、耐高温(可达250℃)防水防腐,被誉为“涂料之王”。想要将彝族漆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推广,我们不可忽略价格的影响。“天然大漆太贵了,至少是工业漆价格的十倍”,工业漆为低价市场提供了选择,但我们仍然保留天然大漆作为高端漆器的首选。传承人强调,漆器的未来在于坚守工艺根本的同时,探索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政府支持与高校合作项目也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活力。
图5彝族漆器清洗 图6团队成员体验彝族漆器绘制
图7 实践团手捧自己绘制的漆器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彝族语言——古老文字与现代传承的交响
彝族,作为中国人口第六大少数民族,拥有近千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等西南地区。其中,四川彝族是北部方言区的代表,其语言与文化独具特色。本团队在联系了西昌市诺苏书屋的老师后,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了解彝语。
图8 老师讲解彝语
瑰宝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有互通之处。更令人瞩目的是,彝文是中国两大原创文字之一,与汉字并列。古彝文拥有八万多个字形,虽与甲骨文相似,但其起源至今仍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而在1980年推行的规范彝文以音节为单位,简化了学习难度,但古彝文的丰富性仍被视为文化传承的宝贵遗产。此外,彝语的语法与汉语差异显著,一般表达为“主宾谓”,例如“我想睡觉”在彝语中表达为“我睡觉想”。此外,彝族传统含蓄,问候方式别具一格:早晨见面不问“早上好”,而是问“你这么早去哪儿”;告别时则说“慢走”“慢慢玩”。名字中常带“阿”或“木”,如“阿木”“阿依”,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图9图10 书屋里收藏的各类彝族文字书籍
挑战
尽管彝语和彝文历史悠久,但在现代社会中,其传承面临挑战。凉山彝族自治州因媒体宣传而备受关注,但其他地区的彝族文化仍需更多保护与推广。老师呼吁,希望通过教育和技术手段,让这门古老语言焕发新生。而团队此次学习,也不仅仅是自身了解了彝语的魅力与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希望将这份文化传递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到彝语,认识少数民族语言的魅力。
图11 团队成员拿着自己做的笔记与老师合照
结语
此次西昌之行,不仅让同学们深入领略了彝族漆器“以木为胎、以漆为魂”的匠心传承,更通过彝文古籍的解读触摸到了千年彝文的文明脉搏。当传统工艺与现代思维碰撞,当古老文字与青春目光相遇,这场社会实践已然超越了文化考察的意义,成为青年学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的生动课堂。相信这份来自大凉山的非遗记忆,将激励更多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的“火把”,照亮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未来之路。
标题:四川大学西昌暑期实践团:彝族文化的双重瑰宝——语言与漆器的千年传承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