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时评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全国省、市、县各级机关社会服务部门资讯信息,以及社会相关的组织、机构、单位、个人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时评信息及资讯动态。

主页 > 社会热点 > 深耕田畴探农情 聚焦环保与传承

深耕田畴探农情 聚焦环保与传承

来源:人民时评网作者:史承泽更新时间:2025-08-18 11:13:59 阅读:

本篇文章1385字,读完约3分钟

深耕田畴探农情 聚焦环保与传承

——兰大学子赴会宁调研农业绿色发展的代际密码

2025年08月11日 通讯员 高玉坤 陈晓宇 记者 焦美轩

7月,兰州大学“陇原薪火:探寻农户代际传承与环境友好生产密码”实践团深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当地农户为研究对象,聚焦化肥减量等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研,分析代际传承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图1:实践团成员在田间了解作物种植情况。 焦美轩 摄

田间地头,捕捉真实农情 实践期间,团队深入会宁县多个村落,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成员们耐心指导问卷填写,悉心倾听两代农户的生产故事与观念变迁。 调研中,李大爷分享了传统经验:“过去种地看天施肥,雨水多就少施,雨水少就多施。”其子小李则表示,通过培训认识到精准施肥与生态农业的重要,正积极尝试新技术:“现在不像过去那样盲目用肥了。”面对团队“减量是否影响产量”的询问,李大爷坦言:“起初有疑虑,但几年尝试发现,方法得当,产量没减,土壤反倒更好了。” 团队成员还遇到了正在试验生物农药的年轻农户小王。他告诉团队,虽然成本更高,但生物农药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提升了土壤抗性,利于可持续发展:“使用一年后,病虫害有效控制,产量也提升了。”小王的实践案例坚定了团队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信心。 调研并非一帆风顺。针对部分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户,成员们耐心解释问卷中的专业术语,确保数据准确。他们详细说明化肥种类、计量单位,辅助农户回忆过去一年的施用情况,并深入田间实地观察土壤、灌溉设施及作物生长效果。

图2:成员在农户家门口进行问卷访谈。 焦美轩 摄

交流发现显著代际差异:父代农户多依赖传统经验,认为“多施肥高产,多打药防虫”,对新技术接受较慢;而子代农户更愿尝试新技术,通过培训学习、查阅资料,认识到精准施肥与生态农业的价值并付诸实践。这些差异被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为后续研究积累下丰富素材。

图3:实践团在会宁县政府大楼前合影。 焦美轩 摄

调研赋能,助力绿色振兴 此次实践不仅让团队深入理解了会宁县农户化肥使用的代际差异,更切身感受到农业绿色转型的现实挑战。“在会宁县调研中,通过与农户交流,我感受到绿色生产理念的更新必须通过政策、培训和技术推广持续推进。这次调研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巨大空间。”,团队成员焦美轩 说。“走访榆中县时,我注意到不少农户对化肥减量持观望态度,部分原因是对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调研让我更加确信,绿色转型不仅是农业技术的问题,更是观念更新与风险预期管理的问题。”, 团队成员李帅廷说。 “问卷回收和访谈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数据背后的故事。每一份问卷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选择与路径,代际传承中的差异不是割裂,而是连续性的调整。这次实践让我对环境友好生产的长期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团队成员唐梓杰说。团队负责人陈晓宇深有感触:“父辈的传统生态智慧与子代的现代技术探索,本应成为化肥减量的双重推力,却因观念差异时有碰撞。我们的调研,正是寻找两者优势互补、融合共生的衔接点。”她提到一位老农从怀疑到逐渐接受生态农业的转变,令人备受鼓舞。 负责人表示,团队后续将系统整理调研数据,形成详实的实践报告与政策建议书,为当地农业部门制定化肥减量推广策略与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决策参考,让青春力量在田畴沃土间扎根,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标题:深耕田畴探农情 聚焦环保与传承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人民时评网介绍

人民时评网是全方位收集发布国家社会领域重要政策条例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收集发布备受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生活、防灾等领域信息,是最权威、最实用的社会类资讯信息网站。人民时评网紧跟社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国家社会领域焦点敏感问题,及时提供围绕社会服务的社会舆情、社会援助、社会监督、社会维权等,为社会部门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系统完整前沿的政策社会信息体系,为社会提供极具代表性、真实性的社会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