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本篇文章4258字,读完约11分钟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移动等新兴媒介与以广播、报刊等为传统媒介的相互渗透,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新闻媒介融合的基础上,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可以适应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提高其工作的效能,实现其内容多元化,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媒介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公共议题的导向,构建起互动作用的立体教育阵地。
融合媒体是一种新兴的传媒形式,它集多种媒体之优点于一身,实现了海量的信息资源的分享。然而,它所传递的“两面性”特征却使其在接受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从而对他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负面的冲击。因此,探讨在新媒介融合传播下,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途径,对于推动高校进一步重视和发展,抓住融合传媒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创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从而培养出多元化、高素质、勇担民族复兴伟业重任的新型人才。
一、融合媒体传播模式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革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和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状况。融合媒体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方式,是一种新型的资讯管理方式。同时,在融合媒体的时代,高校毕业生也不只是单纯的接受新闻,更多的以发布者的角色进行信息的传播。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途径和认识位置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近几年,全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媒体融合成为时代所向、大势所趋。高校学生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下,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领导人曾说:“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一)适应新时期的世界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当前,随着国家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的融合媒介交流方式下,面向高校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贯彻新时代发展理念,从教学方式、路径、内容等角度入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体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及引导性。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下,要把工作真正地激活,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介实现与教师的交流,从而解决了以往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融合媒介的沟通,可以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心理干预,从而有效地改善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重视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内涵
在高校开展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充分利用其传播的优点,使其从多种途径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其更加充实和完善,进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融合,使广大的学生和老师们可以及时地掌握最新的资讯,同时也方便了各学科的教师选择正确的资讯。通过新媒介的应用,学校的教研者和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种类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要加强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新时期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它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促使老师们进行科学的教学。在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诉求的基础上,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融合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新途径
在媒介整合的基础上,要创新教育内容、载体、手段和途径,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利用设置公众议程的方式来改进舆论的引导作用,开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可靠的互动教育阵地,打造崭新、有效的“三位一体”的网络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一)提高网络工作的品质
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把大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以达到针对性地改进目的。手机网络平台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信息的使用,并且他们既是信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他们在信息交流中也是互动的。教师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对大学生使用和获得的主要情景进行细致的归类,并正确把握大学生的特定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接收和传播。就高校学生来说,其空间情景主要包括流动和固定两种类型,其中,固定场景所能提供的是更为简洁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的环境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交往的功能,积极干预大学生的传播、接收和理解;而在行为习惯上,则要从个人和团体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前,应把握媒介融合的特性,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育产品。针对教育工作的动态特点,应根据时事、相关文献等,建立真实的教学案例数据库,及时更新事件和个案,以丰富其内涵。例如,在开发微型课程时,要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热门话题,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主动地指导学生主动参加。针对教学工作的多元化特点,应加强高校的教学工作,结合高校学科建设、特色建设和健全高校德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教育工作的系统化特点,大学要充分发挥其学科和机构的优势,对其进行优化的规划,并适当地安排教材,以达到更为系统、更为完备的目的。
(二)公众议题同构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网络基础,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其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而公共议题的设定则是影响民意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媒体、公众和关注的主题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公众议题。在这一过程中,传媒起到了中介互动的作用,将大众与热门议题连接起来,而传媒的议题设定与民意导向两者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络的信息流可以在极短的时期内分散、快速增长,改变了以往的新闻报道方式,使得舆论出现了分散的倾向。另外,融合媒介的发展也使得选择、融合、评价等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可以利用分散式的架构来构建新闻中心。
通过媒介的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实时地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梳理,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隐患。在坏的意见还没有成型的时候,制定议程,也可以尝试建立公共议程和媒体议程的共同模型。在设置专题时,应对议事日程同构的形成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多个主题构成了会议日程,而构想性议题是会议议程中的重要内容,应当从多个层次上选择最适合的主题。作为舆论传播主体,其思维理念可以透过主题得以体现,具有很大的主观色彩;从受众的视角来看,外界环境、态度和需求都会对问题产生影响。所以,在议程设计时,应充分顾及公众与新闻传播主体的不同层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议程设计。舆论受众、传播者在传播区域的基础上,已确立传播者,仍须进一步挖掘受众的需求,传媒应进行指导;舆论受众和传播者都是建立在传播热议的地区,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都很明确,在这个领域下,话题的传播意义和价值非常重要,关系到传播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程度,因此可以建立起一个关键的主题;舆论受众和传播者都建立在发展/激动的潜力地区,受众的需求相对较大,而传播者的需求还不充分,因此应该关注主题,并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在评估民意交流的成效时,要考虑到议题的关注程度、影响深度、公共议题与媒体议题的对比,以及议题设定的最后成果,尤其要分析其总体影响与影响,并进一步完善媒体导向的工作方式,最后运用到网络的宣传工作中,提高宣传的成效。
(三)构筑多维的互动教学阵地
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教育媒介的支持,而学生作为其主要的教学主体,要加强对其建设和经营的重视。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不仅可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而且可以有效地扩展教学媒介,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有益。在这种媒体融合的时代,信息的动态和交互化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作用,也就是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确保新闻资讯更加客观化和完整化,并广泛地传播信息,有效地分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把网络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需要,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强调综合、立体的特点,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水平。大学应对传媒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多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媒体的融合运营方式,构筑新闻媒体的融合。高校德育工作要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实时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讯的优势,并有针对性地处理各类媒介资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线上和线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培养高层次的服务观念,运用“协作”的方式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平台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结语
高校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全面的大传媒思维,整合和优化资源,建设全媒体运营中心,让各种校园媒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现整体多级的立体化互动,形成传播与育人的集群效应。例如,把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介与“三微一端”等新型媒介进行整合连接,引导、顺畅、强化虚拟与真实的交流共享,并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联动机制。同时,通过互动教学平台,将大学生心理需要与价值观要求相联系,开展心理辅导、创业辅导、助学辅导等服务,双向对接不同的大学生教育模块,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在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经营上,要切实把好“政治关”,要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严格实行网络媒体发布和监督,实现内容、成果发布的全覆盖、无盲区、无死角监管;要正确引导高校各类新闻媒体,坚定“四个意识”,坚持与主流舆论并驾齐驱,积极地发声。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和运用好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增强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者: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祝文锦,彭佳璐,郭阳冠祺)
标题: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