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民时评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全国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社会服务部门资讯信息,以及社会相关的组织、机构、单位、个人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时评信息及资讯动态。

主页 > 政策解读 >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理工科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理工科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来源:人民时评网作者:史承泽更新时间:2023-12-14 14:24:30 阅读:

本篇文章3581字,读完约9分钟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改革要朝着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通过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不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了能够实现这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必须重视理工类专业发展,大力建构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理工科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用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STEM﹢”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新兴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使用、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深入探究“STEM﹢”教育理念内涵和实施方式,对理工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STEM﹢”教育理念内涵出发,挖掘其中对理工科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意义,讨论高校建构理工科教师队伍和理工科教师自我提升的发展策略,期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STEM﹢”教育理念源自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乃至人文(Art)、写作(Write)等学科群或领域的内容的结合。“STEM﹢”并不只是多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不应该只教学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要将多门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扩展学生的思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跨学科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掌握学科知识,还提高素质能力,从而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能,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培养目标,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不谋而合。“STEM﹢”教育理念的实施强调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师应该让课堂具备互动性、体验性与情境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课堂上动脑动手,让学生能够收获生动的教学体验,用实践检验真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充分培养学生大胆敢做、创新主动、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的科学素养随之大幅提升。

“STE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接着开始设计学活动和支持文档,最后是学活动的实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用沉浸感引导学生加大对课堂知能学的投入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助力构建与学者个体相关的知能体系,让学过程变得积极生动,避免将课堂知能的建构变成惰性知识的沉淀。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是社会发展的脚步。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一直是教育领域中重要命题。随着近年来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教育环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应该及时吸取新的教育理念,将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带到课堂上,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需要理工类专业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理工类教师应该汲取“STEM﹢”这一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专业教学素养,用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理工类人才。那么,这样做的策略是什么?

首先,为了实现对教师队伍的综合培养,高校应该对理工类教师进行“STEM﹢”教育理念培训,推广“STEM﹢”教育理念在理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专业教育水平。高校要让教师理解“STEM﹢”教育理念,相互之间交流与探讨如何将“STEM﹢”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上,汲取优秀的“STE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方案精华。要让教师了解除本学科以外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高跨学科教学应用能力。高校要对理工类教师进行统一的“STEM﹢”教育理念培训,让教师理解这一教育理念内涵,提高教师对“STEM﹢”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鼓励每一位理工类教师都将“STEM﹢”教育理念应用到课堂上。在教师培训中,也应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培训之中,让教师通过培训,了解“STEM﹢”教育理念的内涵。高校还要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推选出优秀的“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设计,让优秀的教师进行讲学,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灵感,提炼教学精华,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在教学研讨活动中,高校还应该重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掌握,让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避免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备有心无力,设备使用率不高,课堂枯燥乏味的情况发生。为了能够让教学方案更加贴合社会需求,高校还应组织教师团队去往合作企业进行参观或培训,让教师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用人需求,将社会需求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对接,利于教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教师深厚的理论能力有效转化为实战能力,同时也能为教师进行“STE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教师跨学科意识的培养同样要依靠高校的科研交流活动组织,让不同专业教师在科研交流活动中充分交流,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给教师们提供充分的教学交流空间,鼓励优秀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夯实教师的不同学科理论,丰富教师的多学科知识。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有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研讨组,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都应该积极引入“STEM﹢”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强调应该提高学生能力的综合性,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STEM﹢”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和多样性,并且教学内容中可以呈现多种学科知识,正是由于“STEM﹢”教育理念与我国高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的高度契合,教师应该在培养理工类人才过程中,秉持着“STEM﹢”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之中,掌握扎实的知识能力。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使用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近年来受到欢迎的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翻转课堂、研学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程之中不仅学到专业知能,也能提高多方面素质。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该积极吸取一些热点时事内容或行业最新动态,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实际发生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让学生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之中,来尝试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这种实践课程之中,可以降低理论知识学比例,重点关注方法性的教学,让学生将知识的跳跃性和多学科性充分应用在实践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应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在教学之中处于平等的位置,在实践课上,更应该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STEM﹢”教育理念倡导教学不应该束缚学生的眼光,学生有权力在教学活动之中自我感知和自我学,只有在这种自发的知识探索之中,学生才能够具备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进行创新与探索。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牢记自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输者,这样才能保证“STEM﹢”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优势,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优秀理工科人才。

最后,高校应该健全教师评价体系,让学生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者,对教师的多方面能力进行评价,鼓励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如今许多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往往比较单一,学生只能在期末对教师进行整体评价,为了能够更全面有效地进行教师评价,让教师能够通过评价结果充分认识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应该对教师评价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下,教师评价体系应该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在提供给学生的教师评价问题中,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教师的各方面师德师风进行打分。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并不只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还有课程知能,所以还应该让学生对教师在课中、课后和工作中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再者,为了能够让教师直观感受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高校还应将教师评价频率提高,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能够多次给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让教师能够及时反省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STEM﹢”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近年来不断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化应用,引起了我国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学与运用“STEM﹢”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现今高校理工科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高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发力,利用教学研讨活动、先进教学内容、教师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理工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作者:赖肖冰,卞祖武,南昌师范学院;课题名称:后发区域“STEM+”教育:本土路径及实践探索,课题编号:19ZD081。


标题: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理工科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人民时评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中国时政、财经、体育、娱乐各类评论分析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人民时评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人民时评网介绍

人民时评网是全方位收集发布国家社会领域重要政策条例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收集发布备受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生活、防灾等领域信息,是最权威、最实用的社会类资讯信息网站。人民时评网紧跟社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国家社会领域焦点敏感问题,及时提供围绕社会服务的社会舆情、社会援助、社会监督、社会维权等,为社会部门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系统完整前沿的政策社会信息体系,为社会提供极具代表性、真实性的社会信息资讯。